在《蒙古第二次东征日本,遇到“神风”后,十万大军真全军覆没了吗?》一文中,作者探讨了关于蒙古东征军在与日本对抗时的损失,并辟谣了网络上盛传的“全军覆没”说法。现在,作者将重点讨论日本战术是否落后于蒙古,同时也会介绍一些当时的武器与盔甲情况,进一步澄清一些误解。
首先,我们来分析蒙古与日本的战术差异。张声震与郭洪茂在《中日关系史》中指出,蒙古军的组织较为先进,尤其是在战术上,元军具有明显优势。文章引用了《八幡愚童训》中的几条关于蒙古军的特点:
1. 元军通过击鼓鸣金发出的声音使日本武士的战马感到不适,导致其无法稳定原地作战。
2. 元军采取集体进退的战术,面对日军的冲锋,蒙古军会迅速分散并合围。
3. 元军的弓箭射程达到200步,射出的箭矢不仅能够穿透日本盔甲,且弓箭上还涂有毒药。
展开剩余77%4. 元军的甲轻且灵活,便于携带短弓、曲刀、长矛和大斧,适合快速机动。
5. 元军的指挥官站在高处指挥,并使用日本从未见过的铁炮。
相比之下,当时的日本军队以家族为单位进行战斗,战术上更注重个人勇武。这种“各自为战”的作战方式导致了战术上的分散与指挥的不统一。特别是日军偏重“一骑打”的作战方式,这一战术在历史上并不鲜见。中国历史中也有类似的单挑情形,例如宋将孙虎臣曾请求以单挑方式决胜负。而在后来的明朝与日本的壬辰战争中,单挑依然存在。实际上,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等文艺作品也常描绘这种单挑场面。
那么,为什么蒙古东征军没有接受日军的单挑呢?周思成认为,蒙古军并不打算与日本军讲究什么礼数,因为他们在兵力上处于劣势,若单挑失败,士气可能会迅速崩溃,最终影响整体战斗力。因此,蒙古军选择通过嘲笑的方式回避了这种单挑的要求。
至于日军的“轮番攻击”战术,笔者认为这种作战方式并不落后。在蒙古内部的战斗中,我们看到蒙古军也常常采用轮番上阵的方式。成吉思汗与王汗的合兰真沙陀之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,双方主将不仅进行过单挑,还采取了轮番作战的方式,极大地增强了战术的灵活性。即便是在蒙古攻金的过程中,轮番冲锋也常见于战场。南宋使者彭大雅曾提到蒙古军的战术,尤其是在面对强敌时,蒙古军常以骑兵轻装突击敌阵,进行长时间的拖延和围攻,逐步消耗敌方战力。这种战术在对日作战时显然并不落后。
然而,为什么蒙古东征军未能采用这种战术呢?一方面,由于东征军是通过海上登陆,兵力远不如预期的庞大,最多一次能投入500人左右。相比之下,日本的骑兵虽然远不如史料所述的12万,但也有几千之多。面对数量上的劣势,蒙古军采取了更为稳健的策略。
在关于蒙古弓的射程问题上,史料记载的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存在差异。成吉思汗曾在额尔齐斯河举行射箭比赛,弓箭射程可以达到335步,这一记录震动了整个蒙古军营。然而,实际的有效射程大约是50步左右。明代的军事专家威继光与高颖均指出,蒙古弓的有效射程大约为50步,也就是80米左右。这种射程足以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,但并不是远程打击的利器。
至于日本军队的盔甲与武器,蒙古方面的记载提到,日军的盔甲通常是由黄金制成的,十分精美,而武器包括长刀、弓箭等。然而,日本的弓箭并不像蒙古的那样具有强大的杀伤力。在平安时代初期,日本的骑兵装备以短甲、革甲和棉甲为主,后来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,更多使用了轻便的胴丸和腹卷。
然而,尽管日本军队在盔甲和武器上发展出独特的体系,但战术上的缺陷仍然存在,尤其是缺乏有效的战役指挥和协调。元军的战术可以通过击鼓鸣金引发日本战马的恐慌,进一步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。而日军面对蒙古弓箭的攻击,往往无法有效应对,导致战斗陷入一队队单独冲锋的局面,最终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。
综上所述,尽管蒙古军的战术和武器在与日本对抗中占据明显优势,但这并不意味着日军完全落后。实际上,日军的战术和装备经过长时间的发展,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战况的体系。只是,在与蒙古军的对抗中,这些优势未能发挥到极致,最终导致了战术上的劣势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