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上甘岭》剧照
英雄的上甘岭
1952年10月14日,朝鲜半岛中部的上甘岭地区,战火突然爆发,正式进入了上甘岭战役的战斗阶段。这一天恰逢联合国大会开幕,讨论朝鲜问题,尤其是美军急需一场胜利来为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面子和解释。为了在大会上有所交代,美军决定采取行动,集结了超过六万人的庞大兵力,准备全力进攻。这一战役不再有任何试探性的侦察攻击,而是直接展开猛烈的进攻,在飞机、坦克和大炮的掩护下,他们发起了全面进攻。第一天的战斗就迅速陷入了白热化,到了第六天,志愿军在上甘岭所建立的坚固工事被摧毁,战壕被填埋,伤亡惨重,最后不得不撤退到坑道中继续顽强抵抗。
志愿军退入坑道坚守阵地
展开剩余77%志愿军撤退到坚固的坑道内后,依旧保持着强烈的抵抗意志。在上甘岭的表面阵地,美军虽然通过炮火和空袭等手段疯狂进攻,但他们要跨越上甘岭占领五圣山,才能进一步进入纵深地带,掌控200公里的大平原。五圣山后是一片开阔的平原,没有山脉的屏障,也没有险要的地形,美军可以充分发挥其机械化部队的优势进行快速推进。然而,坑道内的志愿军部队并未陷入被动防御,而是利用坑道口的机枪阵地,对外进行有效反击。一旦美军试图接近,志愿军便会从后方发起猛烈扫射,与驻守五圣山的部队形成前后夹击之势。
经过多次尝试,美军意识到,若想攻克上甘岭,必须先解决坑道内幸存的志愿军。然而,这些坑道被精心修建,坚固异常,不管是重炮、空袭,还是地面爆破,所有的攻击都未能有效摧毁。最终,美军决定采取封锁措施,试图通过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,迫使坑道内的士兵们因缺乏水和食物而屈服。尽管坑道内原本存有半个月的物资,但随着连续的反击,越来越多的志愿军士兵撤入坑道,物资消耗的速度也成倍增加,加之敌人的封锁持续了43天,坑道内的储备物资已经严重不足。
美军封锁坑道补给线
美军的炮火集中封锁了坑道口,致使志愿军补给运输几乎断绝。为了继续守住坑道,志愿军第15军军部决定,不惜一切代价继续向坑道内输送补给。面对敌人层层封锁,第15军的运输队员们肩负着极为艰巨的任务,不仅要将数十公斤的物资背进坑道,还常常需要带回伤员。面对如此严峻的战场环境,第15军特别挑选了体力强、作风硬的精干人员组成运输队,强化战术训练,确保运输队员能够在炮火中顺利通过。他们要学会辨认敌我火力,遇到照明弹时如何迅速判断敌方位置,并作出合理决策,保证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补给任务。
为了避免敌军发现坑道口,运输队员还必须牢牢记住每一个坑道口的道路、阵地编号以及方位特征。每次物资运输时,队员们只能负重20公斤左右,并分为多个小组、采用不同路线进行运输,从而分散敌人的火力。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运输效率,还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伤亡风险。
全力配合确保补给成功
与此同时,驻守在五圣山及其他阵地的部队与坑道内的战士们也在紧密配合,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援网络。在每次物资运输开始前,作战部队会向美军发起反击,吸引敌人的火力,使运输队能够趁机突击。而坚守坑道的战士们也会派出以军械员为主的搬运小组,利用战斗间隙,将补给物资接应到坑道口,并及时回收一些遗弃物资。
尽管物资有限,志愿军仍然凭借这有限的补给,顽强坚守了下去。在各部队的共同努力下,成功将3万发炮弹以及其他必需的物资送进坑道,虽然物资几近枯竭,战士们依然坚持到了最后。正是这有限的补给和钢铁般的意志,使得志愿军最终能够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,抵挡住了美军的重重进攻,守住了上甘岭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